爱上DeFi

NEAR协议推动链抽象技术革新多链生态

爱上DeFi 0

区块链生态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链上协议、Layer 2解决方案及模块化组件,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碎片化问题。用户和开发者在面对多链并行的复杂环境时,面临流动性割裂、应用兼容性差、操作门槛高等多重挑战。跨链资产转移依赖于繁琐且存在安全风险的桥接机制,而不同链间缺乏统一标准进一步加剧了互操作性的难题。这种碎片化不仅限制了用户体验的优化,也阻碍了Web3生态的整体协同效率。

在此背景下,“链抽象”(Chain Abstraction)概念应运而生,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技术手段消除链与链之间的差异,使用户能够像操作单一网络一样访问多个区块链系统。链抽象并非简单的跨链通信,而是从账户体系、前端交互、后端逻辑等多个维度重构区块链使用范式,从而实现真正的无缝体验。

NEAR协议凭借其原生支持多链互操作的架构设计,在链抽象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其基于域名系统的账户模型、可组合的去中心化前端能力以及链签名等核心技术,为构建统一的跨链交互平台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NEAR对用户体验的高度关注,使其在降低进入门槛的同时,仍能保持底层系统的安全性与扩展性,成为推动链抽象落地的重要推手。

登录抽象:重构账户体系的核心机制

1. .near域名系统的账户抽象实现

NEAR协议通过其原生的.near域名系统实现了账户抽象的核心机制。每个.near账户本质上是一个智能合约,能够关联多个权限层级的密钥,并支持交易条件的编程化设定。这种设计使用户无需依赖外部钱包接口即可完成复杂的多签、社交恢复等操作。此外,NEAR账户模型天然支持将外部账户(EOA)转换为智能合约账户,进一步强化了其在账户抽象领域的技术优势。

image.png

2. FastAuth与Passkeys技术的密码学革新

FastAuth作为NEAR的密钥管理系统,引入了基于WebAuthn标准的Passkeys技术,利用生物识别或设备绑定机制替代传统助记词和密码。该方案不仅提升了安全性,还提供了类似Web2的登录体验。用户可通过电子邮件注册或恢复账户,并借助MPC(多方计算)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密钥管理。即将推出的版本将进一步支持跨链地址映射,使NEAR账户可直接对EVM、比特币等链发起签名操作,推动多链应用的无缝集成。

3. .tg域与Telegram生态的深度整合

NEAR通过引入.tg顶级域,实现了与Telegram生态的深度融合。这一扩展不仅打破了原有.near域的限制,还借助Telegram庞大的用户基础加速了大规模采用。例如,HOT DAO通过Telegram构建的MPC钱包已实现每周超388万活跃用户的增长,显著高于Solana、Base等主流链的总和。同时,主流交易所已开始支持.tg账户的存取款功能,为未来更多顶级域名的接入奠定了基础。这种整合模式展示了NEAR在构建链无关DApp生态方面的前瞻性布局。

image.png

前端抽象:去中心化前端的范式突破

1. BOS操作系统的架构创新

NEAR协议推出的区块链操作系统(BOS)代表了去中心化前端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该系统基于WebAssembly构建,首次实现了完全链上存储和可组合的前端组件模型。与传统Web2前端依赖集中式服务器不同,BOS将前端代码直接部署在SocialDB智能合约中,确保了数据和逻辑的完全去中心化。

BOS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模块化设计,每个前端组件均以React组件形式存在,开发者可以像使用乐高积木一样灵活拼接功能模块。这种架构不仅降低了开发门槛,还显著提升了代码复用率。例如,一个基于Uniswap模式的DEX组件可以直接被分叉并集成到新的DApp中,而无需重复开发核心交易逻辑。此外,BOS支持与任意Web2或Web3后端无缝对接,为构建跨生态应用提供了统一框架。

image.png

2. React框架的可组合性应用

BOS深度整合React框架的设计理念,使前端组件具备高度可组合性和互操作性。React的声明式编程范式与NEAR的智能合约体系相结合,使得前端组件能够直接调用链上合约的view方法进行免费查询,同时通过call方法实现安全的用户交互。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前端与区块链后端之间的隔离,使开发者能够在单一开发环境中完成全栈逻辑的构建。

React组件的可扩展性进一步增强了BOS生态的开放性。开源社区可以通过分叉、修改和重新发布组件的方式持续优化用户体验。例如,一个基础的NFT展示组件可以被扩展为支持多链资产展示,并通过插件机制接入不同的钱包服务。这种灵活性不仅加速了产品迭代周期,也为构建跨链统一界面奠定了技术基础。

3. DapDap网关对L2生态的聚合能力

作为以太坊L2生态的重要入口,DapDap网关通过统一前端界面聚合了超过10个主流L2网络和100多个dApp。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链抽象技术屏蔽底层复杂性,使用户能够在单一平台内完成跨L2的DeFi操作。DapDap不仅支持EVM兼容链的无缝切换,还通过标准化接口抽象了不同L2的Gas支付机制,显著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

在技术实现层面,DapDap利用NEAR的账户抽象能力实现了多链身份统一管理。用户只需登录NEAR钱包即可访问所有集成的L2应用,无需反复切换钱包或网络配置。此外,该平台通过动态路由机制自动选择最优交易路径,在提升资本效率的同时减少了跨链操作的摩擦成本。这种聚合能力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也为构建真正的开放式金融基础设施提供了可行路径。

image.png

后端抽象:链签名的技术实现路径

1. TSS阈值签名协议的工作原理

阈值签名方案(Threshold Signature Scheme, TSS)是NEAR链签名技术的核心,其核心机制基于多方计算(MPC),允许多个参与方协同生成一个有效的数字签名,而无需任何单一节点掌握完整的私钥。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安全性,还为跨链交互提供了灵活性。

在TSS框架下,密钥被分割为多个“share”,由不同的验证者节点持有。当需要签署交易时,这些节点通过安全的通信协议协作完成签名过程。即使部分节点失效或受到攻击,只要剩余节点数量满足预设的阈值条件,系统仍能正常运作并保证签名的安全性。

NEAR的TSS实现进一步优化了传统MPC模型,解决了更新密钥share时需重新生成公钥的问题。通过引入密钥再共享机制,系统能够在不改变聚合公钥的前提下动态调整参与节点及其对应的密钥份额,从而支持更灵活的节点管理与扩展能力。

image.png

此外,TSS天然兼容多种椭圆曲线算法,包括比特币和EVM链使用的ECDSA以及NEAR、Solana等链采用的EdDSA。这一特性使得NEAR能够统一处理多链签名请求,为用户提供无缝的跨链资产操作体验。

image.png

2. 元交易与Gas Relayer的用户体验优化

元交易(Meta Transaction)机制是NEAR提升用户友好性的关键技术之一。该机制允许用户在未持有原生代币的情况下发起交易,由第三方Relayer代为支付Gas费用。这种方式有效降低了新用户的准入门槛,尤其适用于Web2背景的大众用户。

Gas Relayer作为元交易的执行载体,承担着接收用户授权交易、验证其有效性并提交至链上的职责。Relayer可通过应用代币激励、订阅制收费或多链统一结算等方式实现可持续运营。例如,Sweat Economy已在测试网中成功部署相关模型,展示了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可行性。

image.png

进一步地,NEAR引入意图Relayer网络,以支持复杂的跨链交易逻辑。该网络持续监听来自MPC签名服务的响应数据,将生成的签名交易分发至目标链完成最终确认。这一架构不仅简化了跨链交互流程,也为AI驱动的意图基础设施奠定了基础。

image.png

3. Relayer网络的跨链交易支持

Relayer网络是NEAR后端抽象体系中的关键组件,旨在实现异构链间的高效互操作。该网络通过标准化接口接收用户意图(如资产转移、合约调用等),将其转化为具体链上的可执行交易,并协调签名与广播流程。

Relayer节点在此过程中扮演中介角色,负责解析用户需求、调度MPC签名服务、管理Gas支付及链上状态同步。借助NEAR的统一账户模型,Relayer可自动识别用户在各链上的身份与权限,确保交易的合规性和一致性。

此外,Relayer网络具备高度可扩展性,支持开发者自定义路由策略与执行逻辑。例如,DapDap平台已利用该网络整合超过10个EVM L2链,提供统一的DeFi操作界面。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推动了跨链dApp生态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TSS、元交易与Relayer网络共同构成了NEAR后端抽象的技术支柱,为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无感跨链交互提供了坚实基础。

跨链dApp的创新设计空间

1. 多链钱包的原子交换与社交恢复机制

NEAR协议通过其账户抽象能力,为多链钱包的设计提供了坚实基础。用户可以在单一NEAR账户下管理多个链的资产,并利用链签名技术实现跨链交易的原子交换(Atomic Swap)。这种机制确保了跨链资产转移的即时性和安全性,避免了传统桥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双花或延迟问题。此外,社交恢复机制进一步增强了账户安全性:用户可通过预设的信任联系人(如好友或机构)发起账户恢复流程,而无需依赖助记词或中心化服务。这一特性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降低了因私钥丢失而导致资产不可恢复的风险。

Sender Wallet作为该机制的典型应用,通过NEAR账户抽象实现了多链资产管理的简化流程。用户无需预先在各链创建账户,系统会自动生成对应链的地址并关联至NEAR主账户,支持即时的跨链原子交换与灵活的Gas支付方式。

image.png

2. 非智能合约链的协议扩展能力

许多主流公链(如比特币)本身并不支持智能合约功能,这限制了其在DeFi和跨链应用中的可扩展性。然而,NEAR通过链签名技术,将自身作为“智能合约层”引入这些非智能合约链的生态中。例如,开发者可在NEAR上构建托管合约,代表用户对其他链上的资产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借贷、交易等复杂金融逻辑。这种方式不仅保留了原链的安全性,还赋予其更丰富的功能扩展能力,显著提升了异构链之间的互操作性。

3. East Blue比特币市场的运作实例

East Blue是基于NEAR构建的一个无需信任的比特币序数(Ordinals)市场,展示了如何在不依赖原生智能合约支持的前提下,实现安全透明的跨链资产交易。该市场通过MPC签名者网络,使卖家能够在NEAR上创建与比特币地址绑定的存款账户,并以USDC等稳定币进行交易结算。市场合约自动验证买卖双方的意图并在一个区块内完成交易,有效防止欺诈行为。这一模式为比特币生态引入了去中心化交易基础设施,同时保持了底层链的简洁性和安全性,成为非智能合约链扩展能力的典型实践。

image.png

数据抽象:NEAR DA的存储解决方案

在模块化区块链架构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高效、低成本的数据可用性(Data Availability, DA)成为支撑Layer 2扩展方案的关键基础设施。NEAR协议通过其DA解决方案,构建了一个专为rollup优化的数据存储层,旨在实现去中心化、可验证且具备高吞吐能力的存储机制。

Blob存储合约是NEAR DA的核心组件,它是一个部署在NEAR主链上的智能合约,专门用于接收和存储任意格式的DA blob数据。该合约利用NEAR自身的共识机制与分片处理能力,在不增加底层共识负担的前提下,提供高效的链上数据托管服务。Blob数据以轻量级结构存储,并通过状态根哈希进行锚定,确保其不可篡改性和可追溯性。

为了进一步提升验证效率,NEAR DA引入了Light Client机制,作为链下可信验证工具。该客户端支持KZG承诺(Kate-Zaverucha-Goldberg Commitments),能够生成并验证纠删码(Erasure Code)证明,从而防止数据隐藏或部分披露攻击。Rollup运营商可通过Light Client验证交易收据的完整性,确保所引用的数据确已发布并被正确包含在链上区块中。

此外,NEAR DA系统提供了多语言支持的DA RPC Client接口,使开发者能够在不同技术栈中无缝集成DA功能。该客户端封装了Blob提交、查询及验证等核心操作,支持主流编程语言如Rust、JavaScript、Go等,降低了跨平台开发门槛,提升了系统的互操作性与工程适配能力。

image.png

流动性抽象:无桥跨链DeFi的实践

1. MPC签名消除跨链桥需求

传统的跨链资产转移依赖于中心化或去中心化的桥接机制,不仅流程复杂,还存在安全漏洞和信任风险。而基于多方计算(MPC)的签名技术为无桥跨链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MPC签名协议,多个签名者共同参与交易签名过程,确保私钥从未集中存储,从而提升安全性。NEAR协议利用其验证者网络集成可编程MPC功能,使用户无需依赖传统跨链桥即可在不同链上发起交易。例如,用户可以在比特币链上生成地址并进行资产操作,而无需将资产锁定在桥合约中。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跨链操作的门槛,也显著提升了资产流动的安全性和效率。

2. 跨链资产衍生品的交易模式

在无桥架构下,跨链资产的衍生品交易成为可能。通过智能合约与MPC签名结合,用户可以交易远程账户中的特定资产路径,而非整体账户资产。这种方式允许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在不同链上保持资产所有权的同时,实现高效的跨链交易。例如,用户可在以太坊L2上存入资产,并通过远程地址直接参与Solana上的NFT拍卖,而无需将资产实际转移到目标链。该模式有效避免了传统桥接带来的延迟和Gas成本,同时保留了资产的原生状态,为跨链DeFi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设计空间。

3. DapDap平台的L2统一交易方案

DapDap作为NEAR生态中的L2通用网关,致力于构建一个统一的跨链DeFi入口。该平台整合了超过10个以太坊L2网络及上百个dApp,提供一站式前端体验,使用户能够在单一界面内无缝切换和操作不同L2环境下的DeFi服务。借助NEAR的链签名能力,DapDap进一步优化了跨链交互流程——用户只需登录NEAR钱包,即可在任意支持的区块链上签署交易,无需频繁切换钱包或网络配置。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也为开发者提供了更高效的多链部署路径,加速了L2生态的聚合与互操作性发展。

链抽象的未来演进方向

链抽象技术正在为区块链生态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而其与人工智能(AI)和分布式治理模型的结合,则可能催生全新的范式。首先,AI驱动的意图基础设施将通过意图识别、交易优化和跨链协调等机制,显著提升用户交互效率。这种基于意图的系统能够解析用户的操作目标,并自动选择最优执行路径,从而降低对复杂链上逻辑的理解门槛。

其次,用户所有AI生态的构建逻辑正逐步成为可能。借助链抽象提供的统一接口,个人AI代理可以无缝访问多链数据和资产状态,实现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智能合约交互以及跨链资产管理。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AI生态不仅增强了隐私保护能力,还确保了数据主权的归属清晰。

最后,分布式社区治理模型的扩展潜力不容忽视。链抽象消除了底层链间的互操作障碍,使得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能够在异构链环境中协调投票、提案执行及资源分配。这为全球性社区协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治理模式从单一链向多链协同演进。随着模块化架构的成熟,这类治理系统有望在透明度、抗审查性和参与门槛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

标签: #链抽象 #NEAR协议 #跨链互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