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DeFi

美国加密监管破局尝试:《负责任的金融创新法案》背后的博弈与启示

爱上DeFi 0

2023年,当美国两党参议员罕见地联手抛出《负责任的金融创新法案》时,整个加密行业都屏住了呼吸——这是国会首次尝试为混乱生长的数字资产市场搭建完整的监管骨架。从TerraUSD崩盘到FTX暴雷,一连串市场震荡让监管空白的风险暴露无遗。法案最具争议的设计,是将多数加密资产监管权交给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而非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这种权力再分配的背后,藏着美国试图在创新与风险间找平衡、巩固金融霸权的深层考量。本文将复盘法案的来龙去脉、核心条款与各方角力,聊聊这场监管实验对行业的长远影响。

image.png

一、法案出台:从市场阵痛到监管觉醒

1. 乱世催生的监管诉求

加密市场在狂飙突进中暴露出的乱象,终于让两党达成共识。2022年TerraUSD/LUNA崩盘蒸发400亿美元,FTX破产波及百万用户——这些“黑天鹅”不仅让投资者血本无归,更凸显传统金融监管体系面对数字资产时的“肌无力”。当市场呼吁“管管这些疯狂的代码”时,《负责任的金融创新法案》终于提上日程,成为两党在加密领域的首次实质性合作。

2. 三大核心目标

法案试图一箭三雕:为数字资产市场注入稳定性与清晰度,让参与者不再在监管迷雾中摸索;筑牢投资者保护的防线,遏制欺诈与操纵等行为;同时为创新留足空间,确保美国在全球金融科技竞赛中不掉队。这三个目标看似平衡,实则暗藏监管思路的深层博弈。

二、监管权争夺战:CFTC上位与SEC失势

1. 权力天平倾向CFTC

法案最引人注目的设计,是将比特币、以太币等占市场总值超50%的“商品类数字资产”监管权划归CFTC,而长期主导金融监管的SEC则被“边缘化”。这种安排源于立法者的核心判断:多数加密资产更接近“商品”而非“证券”,CFTC的监管模式更适合这类资产野蛮生长的特性。

2. 两种监管逻辑的碰撞

CFTC的监管理念本就更侧重市场流动性与风险管理,而非SEC那样紧盯证券发行的合规性——这种转向背后,是立法者希望给加密市场松绑,同时借CFTC的专业能力防范系统性风险。但问题在于,当一种资产兼具商品与证券属性时(比如部分代币),这种“非此即彼”的划分是否真能解决监管重叠或空白?

三、法案条款深剖:从定义到税收的务实考量

1. 给行业“正名”:术语定义先行

法案首先解决“语言问题”:明确界定“数字资产”“虚拟货币”“支付稳定币”“智能合约”等核心概念。这看似基础,却能消除监管机构与市场参与者的理解偏差,让后续规则落地有了统一标准。

2. 税收政策:给小额交易与长期持有者“减负”

税收条款藏着对加密应用的“温柔推手”:用虚拟货币支付商品或服务,纳税人每年可从总收入中扣除最多200美元,降低小额交易的税收摩擦;质押或采矿获得的数字资产,在实际处置前不算入应税收入,等于鼓励长期持有与生态建设;数字资产借贷协议通常不构成应税事件,为DeFi发展扫清税务障碍。最关键的是,《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中“经纪人”定义的澄清实施日期推迟到2025年,给了市场两年缓冲期。

3. 稳定币监管:100%准备金与赎回承诺

作为加密市场的“血液”,稳定币的监管条款尤为严格:发行方必须持有与流通量100%等值的高流动性资产,定期公开资产构成,并且保证能以面值赎回。这些要求直指USDT等稳定币曾被诟病的“准备金不透明”问题,试图从源头上掐断系统性风险。

4. 其他突破性条款

法案还首次明确部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为税法意义上的商业实体,解决了DAO长期“无法可依”的尴尬;清晰划分“商品类”与“证券类”数字资产的界限,避免监管重叠;授予CFTC对非证券类可替代数字资产现货市场的独家管辖权,进一步巩固其主导地位;要求IRS针对数字资产行业发布长期税务指导,终结“拍脑袋缴税”的混乱局面。

四、立法者的算盘:两党大佬的加密观

1. Lummis(共和党):加密的“忠实信徒”

作为公开持有比特币的“加密支持者”,Lummis直言法案的核心是“让数字资产融入现有法律框架”,利用其效率与透明度为下一代创造机会。在他看来,法案提供的监管清晰度,能让美国在区块链竞赛中领先一步。

2. Gillibrand(民主党):战略主动权的争夺者

Gillibrand则更看重规则制定权:“美国必须主导全球数字资产监管规则,既要给创新留窗口,也要守住消费者保护的底线。”她的表态暗示,这场监管立法不仅是国内治理问题,更是全球金融话语权的争夺战。

五、行业与政治:游说、博弈与现实阻力

1. 加密行业的“钞能力”助攻

法案的诞生,离不开加密行业的“政治觉醒”:行业高管首次大规模砸钱——2000万美元投入国会竞选,目标明确:把“懂加密”的议员送进国会山。这种从“被动等待监管”到“主动影响立法”的转变,标志着加密行业开始真正成为美国政治舞台的玩家。

2. 中期选举下的现实困境

不过,现实政治很快给了冷水:中期选举临近,法案在本届国会通过的概率微乎其微。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后续“监管权争夺战”(CFTC vs SEC)的起点,为美国加密监管画出了第一份“路线图”。两党在加密议题上的罕见合作,本身就释放了“监管终将落地”的明确信号。

image.png

总结

回过头看,《负责任的金融创新法案》更像一场“破冰实验”——两党首次放下分歧,为数字资产量身定制监管框架,核心就是通过重新分配监管权,在创新与风险间找平衡。尽管受政治周期影响未能通过,但它留下的遗产不容忽视:明确的监管逻辑、务实的税收优惠、严格的稳定币规则,都为后续立法提供了范本。
当然,法案的局限性也很明显:CFTC与SEC的监管协调问题悬而未决,对DAO等新兴业态的适应性不足。但瑕不掩瑜,这场尝试让美国加密监管从“野蛮生长”迈向“规则构建”,其影响不仅限于本土,更可能成为全球监管的重要参考。对于加密行业来说,这或许不是终点,而是更理性发展阶段的开始。

标签: #加密监管博弈 #数字资产立法